你相信“三十而立”吗?3D打印无疑是绝好的印证。在孤独角落蛰伏30年,这个产业忽然间被推向科技舞台中央,接受全世界掘金者的热捧和瞻仰——《经济学人》曾如此评价:“而今,我们仍然无法预测,3D打印将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里如何改变这个世界”。
即便被奉上神坛,3D打印也无法免俗,刚苏醒即被烙上“创客时代”的印记。裹挟于热潮之中,蔡道生是一枚不折不扣的3D打印“创客”。
剑走偏锋,蔡道生的套路究竟和他人不一样:大家蜂拥而上争夺工业入口,他却静静打通民用3D打印的隧道;大多数人以“少年无畏”为创业壮胆,他却人到中年辞高薪创业;互联网投机者热衷赚快钱,他却选择“既做设备,又做平台”的两条腿走路的商业模式……所有的“与众不同”,透过蔡道生的视角都变成了“理所应当”。按照他的逻辑,所有行动的归宿是;“创客时代,我为民用3D打印代言”。
“让3D打印,变成普罗大众的日常工具”,这是蔡道生一直以来的一个梦。已走过四十不惑,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,是在有生之年看到民用3D打印遍地开花。
Part1、价格“跳水”九成 把3D打印请下神坛
3D打印的命运,颇有“老树开新花”之嫌。早在1986年全球第一台3D打印机就已经诞生,此后3D打印一直用于非常专业、狭小的领域。不瘟不火的局面,被计算能力、新型设计软件、新材料及互联网进步的“春风”鼓吹,于是有了现今全球风靡的3D打印热。
据《Wohlers Report 2015》数据显示,2014年全球3D打印产品和服务市场增长35.2%,达到41亿美元。这意味着该行业在2014年增长了10亿美元。49家制造商生产和销售3D打印机,增长率是33.8%。
然而,“热”的多是制造业相关,3D打印的民用拓展仍然是块“冷板凳”。
30年依旧跨不过民用的门槛,它的难度究竟在哪?蔡道生从专业角度给出了解释:“价格贵、速度慢、操作难,成为3D打印民用受阻的最主要因素”。顺藤摸瓜,三方面的问题本质,其实都指向了过高的技术门槛。
“国内山寨现象太严重了,90%的小企业选择把已有的、已经开发的技术拿过来,稍作改动,做个打印机拿出去卖”,蔡道生对于技术“山寨”接近于零容忍度。决意做10%的少数派,蔡道生看似更“君子”,但另起炉灶自己做技术,赢面有多大谁也不知道。
(蔡道生和他的真彩色3D打印)
幸好,潜心2年做研发,蔡道生和团队冲破了“天花板”。他的语气里满是掩不住的兴奋:“我们的第一批产品终于成功面世,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真彩色3D打印技术的空白,同时使设备价格和使用成本都降低到了之前的十几分之一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花费3个月推出了多功能3D打印机,不仅可打印真彩色零件,还能打印铸造用覆膜砂和石膏等,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管家婆123696com。”
设备和使用成本实现“大跳水”,可谓是3D打印民用化打开缺口的关键一步。蔡道生没有时间庆祝,他知道,万里长征的挑战,才刚刚开始。
成本“降温”了,棘手的焦点变成了让消费需求“升温”。在3D行业扎根30年,蔡道生深谙:“再好的东西,没有搭建起使用场景,市场依然会受冷遇”。
带着信念上路,蔡道生民用3D打印的“杀手级”变革已然开始。他把3D打印与互联网结合,带领管家婆123696com项目组开发了一款手机APP,用户通过手机捕捉自己的面部特征,并结合有趣的各种人偶造型,创造出自己的漫画式人物,并可提交的平台上打印出一个“自己”。未来,项目组还将在合适的时候建立几家体验店,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便捷地体验到3D打印技术。
至此,“设备+应用”两条腿走路,搭建起蔡道生商业模式的雏形。问及背后原因,他拿出纸笔仔细勾画:“只做设备,会沦为工具;只做服务平台,无法掌握主动。设备和服务的结合,才会衍生最有趣、最完整的用户体验,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,打造完整的商业模式。”
蔡道生并不孤单,他的布局在实战中一步步被肯定。8月8日的管家婆123696com“光电之星”创客大赛,被他看作是一次“小试牛刀”的开始。无独有偶,时隔半个月,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,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。
积极信号,一个个接踵而来,是否会催化民用3D打印的春天?蔡道生希望能抽到一支上上签。
A面行业元老,B面创业进阶者,合起来才是蔡道生的社会身份。当下,创业浪潮翻滚,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境地: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向创业独木桥发起冲刺。
这场角力中,蔡道生并没有把自己看成弱势一方。他坦言:“我这个年龄创业有一点比较好,会看淡一些矛盾,换句话说,我可以放弃一些自己的利益去跟团队融合,这一点是很多年轻团队是很难做到的。”
蔡道生所指的“看淡矛盾”,是从滨湖机电由盛转衰过程中的悟道。他回忆道,自己曾经在这个中国最早的3D打印企业任总经理6年,主导研发的大型激光粉末3D打印机曾获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,后来因企业没有顺应市场发展的体制而迅速没落。
滨湖机电的命运,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创业的“陷阱”。就这样,蔡道生被迫推向了自己单干的另一条路——“不创业,我连觉都睡不好,3D打印就应该是桌面的、民用的,我觉得自己应该为3D打印行业做点什么”,在蔡道生眼中,创业这件事责无旁贷。
振臂一呼,一呼百应,蔡道生的“招兵买马”几乎全不费功夫。他很感激,“当我把自己的思路向几个做技术的朋友说明后,奇怪他们都是毫不犹豫辞掉了高薪职位,选择了和我一起创业,现在值得骄傲的团队”。
事实证明,这支队伍经得起推敲。除了3D打印在设备/使用和应用平台两个触角都有突破外,政府机构也“慧眼相识”。蔡道生细细道来:“一个偶然的机会,武汉经济开发区的一个领导了解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之后,对此非常感兴趣,希望将团队引入到沌口开发区落地,还给予200万左右的高端人才项目支持。”
有人、有钱、有干劲,蔡道生没有理由对这次创业不寄予厚望。但很多时候,他并不愿意多想,只管踏踏实实做事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是“3D打印行业一天不创新,就要落后别人一天”!
这头“蛮牛”,更像实干派的代表,一步步耕耘民用3D打印的未来。
本文节选自“光电通”